潜口金紫祠景区,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,在5A级景古徽州文化旅游区之潜口民宅、唐模的连接线上,紧邻S103省道,距G3京台高速岩寺出口3.5公里。
“万山潜于后,众山之出口”。潜口地处徽州盆地西北边缘,地理位置优越,这里自古就是贸易集散中心,是南路登临黄山的天然门户,素有“黄山南大门门口”之称。其历史悠久,地理优越,文风昌盛,人才辈出,是徽州名村五千村的代表村庄之一。

传说东晋大诗人陶渊明,曾隐居于潜口。陶渊明一名潜,即隐居潜伏之意,这里又恰当黄山之口,后人为纪念陶渊明,将村庄定名为“潜口”,号称黄山第一峰的紫霞峰就在此地。
明清时期的潜口已是“商贾云集,百业俱兴”的繁华重镇。不足千米的老街之上,有酿酒作坊2家,当铺2家,作坊、店肆达26种行业,包括了农业、手工业、服务业,既满足了村民的日常生活所需,也方便了南来北往的客商。历史上大小祠堂分布整个老街各处,显示出潜口在古代就是宜居之地,人丁兴旺。如今,漫步其中,古老的青石路面、古旧的店铺档口,仍能寻觅到当年的繁华气息。

金紫祠位于潜口村南首,因仿北京故宫太和殿式样建造,俗称“民间金銮殿”、“皖南小故宫”,有“中国民间第一祠”的美誉。建于明代,系汪氏宗祠。宋隆兴二年(1164年)赐建,历经数次大修。该祠坐北朝南,通进深达196米,占地近7000平方米。
整个建筑群沿中轴线对称布局,前后共有七进,由南至北依次为:牌坊、三源桥、棂门、戟门、碑亭、仪阖、露台、驰道、回廊、享堂、寝殿。寝堂后配有坐西朝东之汪华公庙,为祭祀汪氏先祖越国公汪华而建。现存建筑为金紫祠坊、戟门、碑亭、后寝及汪华公庙部分建筑,其它建筑遗址尚存。
历史上潜口商贸经济繁荣,而金紫祠隐于闹市,更有一份难得的从容风度。古朴宏大,构架俱佳;鳞次错落,清扬悠远,犹如行云流水一般,金紫祠整体上极富层次韵律,里面的雕刻也一改常见的清新柔美,都是极尽规整大气,让人叹为观止。在祠宇内的碑亭中,保留着许多珍贵的堂记碑文,文化大儒许国就盛赞其“备矣美矣”。

金紫祠融合了皇家宫殿风格与徽派艺术形态,形制完备,建造技艺精湛,形成了独特的建筑群,具有极高的历史、科学、艺术和旅游价值,是徽州明代祠堂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。2004年,潜口金紫祠被安徽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悠悠岁月,沧海桑田。岁月抹不去金紫祠的辉煌,老街古风依然。潜口,仍延续着那一份独有的古朴的乡土徽商气质。漫行其间,如同走入一幅时光变迁的立体画卷,令人不得不思考人的价值、生命的意义。
|